「生態與永續旅遊」課程目標為介紹生態旅遊概念及相關實務,包括國內外生態旅遊之發展趨勢、相關規範等,教師透過每週主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溝通表達、理性思辨與問題解決能力,進而反思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讓學生瞭解生態旅遊與環境永續間的關聯性。本課程規劃第8周主題為「社區生態旅遊營造流程」,於課堂上向學生說明規劃生態旅遊可與在地農村社區結合,不僅可讓農村社區活絡再生,亦可將旅遊營運所得挹注回社區,讓當地自然資源得以保存,達到社區永續發展目的。接著,向學生說明三星鄉行健有機合作社「炭化稻殼-實踐農業淨零碳鎖之路」,說明炭化稻殼技術開發與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4優質教育、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3氣候行動等,希望學生對在地農村發展更加認識,並對我國農業部預計於2040達成農業淨零有初步了解。
第9周11/06為課程期中考,在期中考過後第10周(11/13)帶學生放鬆心情,校外參訪行健有機合作社,主題「負碳與減碳的永續旅遊-炭化稻殼體驗工作坊」,不過由於10月底「康芮颱風來襲」,導致合作社戶外棚架倒塌難以修復,因此本活動改至行健村附近「張美阿嬤農場」場地進行。工作坊一開始由尚叡經理示範炭化稻殼燒製過程,讓學生透過五感體驗(用手觸摸稻殼、聞其味道、比較炭化前後的稻殼差別等),實際了解金黃色稻殼燒製成「黑色炭化稻殼」的過程。後半段則由淑蕙老師帶領「炭化稻殼酸鹼值大考驗」與「苔球盆栽DIY」,將炭化稻殼混製培養土後,應用於苔球盆栽手作,讓學生認知炭化稻殼的應用價值。因本課程為「生態與永續旅遊」,藉由實地體驗「炭化稻殼工作坊」,希望學生能激發創意,以炭化稻殼為主軸,分組討論、發想「行健合作社體驗活動企劃書」,協助合作社開發炭化稻殼體驗活動(半日遊時間),企劃書內容至少要呼應「2項SDGs和2項永續旅遊面向」。最後,選出3組想法不錯且可執行之「行健合作社體驗活動企劃書」彙整如附件一。
11/13「炭化稻殼工作坊」活動回饋表,同學們對工作坊活動很新奇有趣,不只對炭化稻殼燒製過程「無煙無臭」印象深刻,對於炭化稻殼應用於苔球盆栽DIY也覺得很好玩,還有成品可以帶回紀念,整體活動滿意度為4.68分(5分量表),摘錄同學們的回饋如下:
S1:在戶外進行炭化稻穀的活動時,現場的景象非常吸引人。令人驚訝的是,只需透過控制打風的機器就能有效調控煙霧,不會排放出黑白的煙霧,聞起來也沒有刺鼻的氣味。這樣的方式可以大大減少空氣中的污染,對環境更為友善。這次活動讓大家親身參與,真切感受到炭化技術的環保優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S2:觀看炭化稻穀的過程令我印象深刻,因為之前在上課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今天的參訪實際看到真實的過程,而且在以前我有聽過相同的故事,但實際的觀看後,製作起來比我想像的還要簡單,在今天的參訪擁有了不少的收穫,讓我感受到這次的參訪非常值得!
S3:最深刻的是老師教我們做苔球,過程蠻有趣的 ,而且每位同學做出來的成品都很特別,獨一無二,而且還有蠻多種植物可以選擇,跟裝飾品也蠻可愛的,老師真的非常的用心,而且老師也講解的非常棒,讓我們一聽就懂,能上到老師的課真的是我們的榮幸,宜蘭大學有你真好。
S4:這次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們在燒製炭化稻殼的部分,原來炭化是個很深的學問,每種作物燒製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像炭化稻殼的盧子底下為了使空氣流通而製作出特殊通風口,為了使稻殼悶燒花費了不少心力真的非常佩服,而燒製完成的炭化稻殼不只有固碳的作用,也有土壤改良的效果,真是一舉數得,能夠利用這種方式永續環境又能夠製造商機,真的是很棒的綠色產品。
S5:印象最深刻的是燃燒稻殼的過程,很新鮮而且很真實的實作給我們看,近距離看到並了解整個炭化稻殼的過程,要注意什麼會用到什麼步驟怎麼做,燃燒的方式和平時常見的燃燒方式不同,是從上到下燒,用水潑便可以輕易辨識燃燒的程度,手作苔球第一次體驗讓人印象深刻,需要很多技巧且將炭化稻殼實際應用很有成就感。
S6:這一次活動中讓人最印象深刻的部分肯定是手作苔球的活動,利用水苔加上本次活動主題的炭化稻殼和小盆栽去做成一個很特別的盆栽,再來是炭化稻殼燒製流程示範,在燃燒的過程中有開鼓風機和沒有開鼓風機的差別,前者有新鮮空氣可使其充分燃燒,後者無新鮮空氣只能燜燒。S7:我覺得今日活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炭化稻穀的製作和炭化稻穀的應用,經過行健合作社經理的解說,讓我知道炭化稻穀對於減碳的貢獻,除此之外炭化稻穀還能運用在其他地方,例如:除臭包、襪子等等。今日除了介紹炭化稻穀外,還有製作苔球,這是我第一次製作苔球,我覺得很有趣而且製作簡單,是一次不錯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