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概論」為本計畫課程,教學目標為使學生具備基礎營養學概念及日常相關的應用。
除了在課堂上教授營養知識與理論,學期中進行一項熱量分辨的活動,希望透過「知識+實作+體驗」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了解食物與營養之間的關係,進而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聰明、更適合自己的飲食選擇。
課程圍繞三大主軸:食物代換觀念、熱量計算應用與營養標示判讀,讓學生學會判斷食物是否適合自己,而不只是看見「熱量數字」。在「食物代換」單元中,學生將認識六大類常見食物的營養組成與替換原則,像是白飯是否能以吐司取代,進一步學會設計均衡、彈性的飲食內容。「熱量計算」單元則引導學生估算常見食物熱量來源,並透過實例(如三明治、雞胸肉)學習熱量換算與飲食控制,幫助學生吃得健康安心。而「營養標示判讀」則是最貼近日常的實作部分。學生將觀察市售食品包裝,分析熱量、糖、脂肪、鈉等指標,認識「每份」與「整包」的差異,建立正確的選購判斷力。
課程更結合實體食物觀察與操作練習,例如比較不同早餐組合的營養成分、從超商選出符合需求的點心、設計模擬餐盤等,讓學生將營養知識落實在生活中。透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不僅建立起基礎營養素養,也具備了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聰明飲食選擇的能力,為未來健康生活與相關職涯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課程結束前於114年6月4日進行期末報告分享,針對指定作物品種進行簡報,內容包含該作物的產地、營養成分、適合攝取的族群、種植過程中的特殊需求等,也有同學延伸設計遊戲、實際手作體驗與導覽,融入家鄉特色作物的食農教育活動。透過期末報告,不僅提升學生的簡報與統整能力,也讓他們從中體會營養知識的實用價值,建立起更全面的健康飲食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