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地點: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白米社區木屐客棧、中興文化創意園區(57號倉庫)
為引導學生了解農村地方特色、農村在地元素、利用農村地方在地材料,藉由知識實踐與行動設計,推動地方環境農村美學,「綠色營造與美學」課程與宜蘭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與蘭陽博物館家族合作,共同參與「國道五號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館館相連藝術工作坊」。
上課方式包括課堂講授及實務操作兩大部分,其中課堂講授在此活動中分別為入門篇及發想篇,實務操作為實作篇。入門篇課程主要在基礎美學的訓練,建立學員對於材料、材質及造型的基本素養,課程包含公共藝術案例分享及分析、公共藝術品材質與結構、色彩應用與美學。發想篇課程則包含環境概念與地理資源、設置理念與環境的反思、設計與發想,促成學員在實踐上的發想與操作練習。實作篇:以入門篇與發想篇課堂上所學相關知識運用在藝術創作上,探索發展出公共藝術作品的可能性,從構想、設計到實踐,導入館舍的在地特點及發展空間,讓創作朝向開放性思考與方式進行,讓參與者充分發揮想像與自主。學生分組進行創作應用施作,並且主題式的引導創作並產生作品,如何將構想的創意用圖像表達構思,醞釀成品方向並以立體模型模擬,最後實踐執行實體作品產出。
場域議題:
透過課程帶領共學,與在地文化館舍及休閒農業場區協力創作,將宜蘭農村在地文化,合作場域資源特色,及周遭生活環境之農村元素,以藝術的形式,融入國道5號公共藝術設置的參與及創作,亦透過計畫參與過程,了解交通與宜蘭在地農業發展的緊密關係及其對生活文化的影響。
解決方案:
「綠色營造與美學」課程與「國道五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合作,透過協作、創新,增進學生對在地的認識與認同,為地方創生注入新的能量,經過這次的公共藝術設置,除了產出精美又別具創意的裝置藝「樹」之外,在設計的過程中也激發了同學團隊合作中所需要的責任感,了解團隊合作中相互溝通、相互協助的重要性,努力地維護團隊的集體榮譽。共計協助7個在地組織,產出9組公共藝術設置。呈現其中3組創作作品如下所示:
1.甜蜜橘樹-橘之鄉蜜餞形象館。創作理念:播種傳薪,種樹成林,亮眼的橘紅,呈現陽光照耀。力氣生長的金橘之樹、毛線編綑的用色黏掛樹上,呈現多元甜蜜的糖果,令人垂涎欲滴。作品整體呈現出宜蘭人含蓄內斂,卻充滿熱情的特質。
2.果菓許願樹-枕頭山休閒農業區。創作理念:枕頭山休閒農業區以盛產金棗、蓮霧、紅心芭樂為名,近年更極力推動生態友善永續農園意識,因此以果樹結實累累,年輪環狀彩繪強調生生不息,流星雨以線條的方式呈現在作品上,坐在互動裝置鞦韆上對著流星許下願望。
3.林下複層生態-頭城休閒農場。創作理念:以「頭城農場」的環境、生態、永續為主要設計理念,四十年與梗枋後山生活與守護,尊重自然生態環境與物種多樣,平原腹地狹小,多淺山坡地,適合林下多層次經濟作物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