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教材教法」及「食農教育實務」為本計畫課程,除課堂講授外,學生與有機/友善農場合作,從實作中了解食農教育的意涵、對象以及目的,運用實務企劃食農教育課程方案,並學習如何運用環境教育教材資源及教學場域,設計提供適合目標對象的活動。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各組皆為合作農場設計了環境教育/食農教育活動,因此安排於農場進行成果發表。同學在過程中看到各組的優點、缺點,將各組的優點結合、缺點改善,完成一份完整的小專題,在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實戰經驗及成就感,且期望所設計的活動方案能被業者採納。
第一站綠田農莊,在參與者就定位之後,導覽的同學為大家介紹農場,在綠色隧道解說的過程中可以讓參加者清楚了解綠田農莊栽種的作物與有機栽種、生態循環等理念。跟著導覽員腳步走,農莊周遭富含多種香草植物、保健作物等。導覽完後帶到教室分成五組進行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植物配對,關主發關於農場作物的文字牌和葉子,像是萬壽菊、澳洲茶樹等作物,讓同學將相同作物與牌子配對。第二個活動製作煎餅,關主為同學準備好米鬆餅糊,有南瓜口味、蔬菜口味等,在製作時開中火翻煎,倒入麵糊的大小與拳頭同等,每一片大約三分鐘就完成了。特別的是,這組同學使用的是宜蘭在地的田董米米鬆餅粉而非進口的麵粉,大大的降低食物里程!
接著來到富貴田莊,導覽的同學就引領參加者到教室,分成四組,導覽的同學簡單介紹農場歷史和農場內的機種植物,農場裡有種植番茄、咖啡、梨子等,左右兩側也會栽物的相關介紹 ,接下來是問答環節與拼圖遊戲,導覽員問的問題都是剛剛為大家介紹的內容,答對問題會送桂花酒精和茶樹酒精,拼圖則是要讓參與者清楚了解什麼是有機標章。接下來的活動是製作梨花手捲,首先在每個人桌上會有保鮮膜、梨醋飯、生菜、小番茄,將梨醋飯放在在保鮮膜上,之後鋪上一片生菜,再加一些小番茄,最後在捲成長形飯糰。這組所使用的食材絕大多數是農場自己生產的,強化從農場到餐桌的體驗歷程。 最後一站來到了枕頭山休區橘之鄉,下車後將參與者分成三組,帶領同學到金桔田參觀同學栽種的金桔,並且為參與者介紹金桔的品種差異、適合金桔的種植環境等,參觀完後帶著同學到橘之鄉本館,介紹每一間建築的特色,像是吉箱工坊主要是提供蜜餞DIY教學 ,後面的觀光工廠有透明化廠房便於參觀,讓民眾可以更加了解蜜餞的製程。接著帶著參與者進到吉箱工坊教室進行下一個活動,總共有三個小活動,第一個是大家會拿到活動果樹圖樣的板子跟12張小貼片,要把正確金橘的照片貼上板子最快完成會拿到積分卡,第二個活動是參與者會拿到一張月份表跟6張小貼片,需要將金桔管理方式黏到相應月份,最快完成會拿到積分卡,最後一個活動是問答題,會問五個跟金桔相關的問題,答對會拿到積分卡。最後一個環節是介紹食物里程的概念,會讓參與者手動計算清楚金桔的食物里程,之後在拿金桔冰棒給參與者品嘗,金桔是枕頭山在地友善栽種真實材料的,讓人可以安心品嘗。
經過整個學期的辛苦準備,成果發展的當天總算是順利呈現,在準備的過程中同學不僅要先計畫好要如何實行,還要與業者配合好,整體的活動流程與規劃。在活動構想、設計活動、資源盤點、彩排以及最後的成果發表過程中學到了許多,這次成果展,更讓大家看到每組的用心及不同場域的不同自然生態和不同發想、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