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澳地區實踐青創培力與六級化發展」中的「原住民食農教育體驗探索」課程,以部落為教室、田地為教材,將知識帶進土地,將文化融入生活。此次課程結合在地南澳國小的高年級學童,展開一場從產地到餐桌的深度學習旅程,實踐在地食農教育的理念。
由授課老師與參與培力計畫的種子學生共同設計與引導,學童們親手參與校園小米的栽種與日常照護,從整地、播種、除草到觀察小米的生長歷程,每一步都與自然互動,也與文化連結。歷經兩個多月的用心照料,這片由孩子們親手耕耘的校園小米田,如今終於進入抽穗期,象徵著豐收的希望,也象徵著知識與生命的成長。
當孩子們發現小米已經抽穗、即將成熟時,現場洋溢著難以掩飾的興奮與喜悅。為了讓學童更進一步體驗小米的飲食文化,授課老師特別安排了「小米粥教學與品嚐」活動。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習如何烹煮傳統的小米粥,從量米、洗米、掌握火候與時間,再到成品完成,每一個環節都充滿驚奇與成就感。
當香氣四溢的熱騰騰小米粥端上桌時,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品嚐,臉上展現出開心又滿足的神情。這不僅是一次味蕾的體驗,更是一場文化的學習與心靈的滋養。老師與協助教學的種子學生們也與孩子們一同享用這份勞動成果,場面溫馨感人。
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只是讓學生「看見」食物的來源,更讓他們「參與」食物的成就過程,並進一步理解泰雅族與土地的深厚連結。透過實際行動與文化探索,孩子們不僅習得農藝與烹飪技巧,更從中培養出對土地的尊重、對文化的認同,以及對生活的感恩。
「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步,都承載著教育的溫度與文化的深度。這堂課,不只是學習,更是一段會被孩子們長久記住的成長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