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與評估」為本計畫課程,課程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於身體各系統的健康狀況及疾病狀況有系統性的了解,包括一般常用的身體檢查項目之評估方式以及簡單的結果判讀。本次活動「錯誤姿勢筋腰受害」是要教導同學們如何透過骨骼肌肉的位置評估及肌力檢測,活動地點位於宜蘭大學體育館4樓的運動科學實驗室1,同學們可以藉由此活動,結合實務上的評估及檢查,會對於計畫課程內容中的骨骼肌肉系統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及印象。創造出多元學習的風格以及對於健康概念整合知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本次活動邀請到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的陳柏村老師來為大家講解,活動一開始,老師從「良好姿勢」的定義著手,良好姿勢的定義是能夠使肌肉耗費最少的力量,同時減少關節負擔的姿勢。相對地,若姿勢不正,會導致關節承受過多的應力,這些過大或累積的應力最終可能引發身體的損傷。
接著,老師帶領學生進行肩胛與脊椎的教學及實作。老師邀請同學上台演示,從脊椎的定位開始,逐步到肩胛下角與肩峰的精確定位,透過觸診與動作模式進行評估。過程中,老師示範並指導學生如何利用簡單的檢測方法,判斷雙肩的肌力是否平衡,背部肌群是否具備足夠的控制能力以穩定肩胛骨,以及前距肌是否能正確發力,確保肩胛骨維持在良好的位置上。這些步驟幫助學生建立對肩胛與脊椎功能的重要認識,並強化實際應用的技巧。
再來,老師介紹骨盆定位,從最容易辨識的髂前上棘開始,引導學生延伸觸摸到髂後上棘,幫助學生以實際操作方式深入理解骨盆的結構與位置。在確定骨盆解剖位置上,接著判斷骨盆是否處於正常位置。當人體骨盆位於正常位置時,應呈現略微前傾狀態,亦即髂前上棘的位置稍低於髂後上棘。若發現前後位置差距過大或反向傾斜的情況,即意味著可能存在結構問題。雖然此類問題初期可能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但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對身體其他部位帶來負面影響。透過骨盆定位的學習與檢查,學生能更精準地判斷自身姿勢是否正確,進一步提升對骨骼與肌肉平衡的認知與管理能力。
接下來,課程進入深層頸屈肌的介紹與評估環節。老師首先向學生講解烏龜頸的定義之一,為頸椎的深層肌肉無法穩定頭部和頸椎。深層頸屈肌功能為有效分擔表層肌肉的壓力,幫助頭頸保持在中立位置,減少頸部疲勞及長期姿勢不良引起的相關問題。為了幫助學生具體理解,老師示範了常用的「深層頸屈肌耐力測試」。該測試要求學生平躺在地上,保持下巴輕微收回,緩慢抬起頭部並維持此姿勢。老師指導學生觀察測試過程中的細節,例如頸部是否穩定、是否有過早出現抖動或疲勞等情況。這些現象可能暗示深層頸屈肌力量不足或控制能力欠佳。
在檢測過程中,陳老師進一步指出,深層頸屈肌與其他肌群之間的協同作用對頸椎健康至關重要。他解釋,若深層頸屈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表層肌群將被迫代償,可能導致肌肉緊繃及關節壓力增加。最後,學生藉由實作檢測與互相觀察的方式,不僅加深對深層頸屈肌的理解,還學會辨別潛在問題,為日後進一步改善頸部穩定性與姿勢健康奠定了基礎。
最後的課程為站姿評估。老師帶領學生評估如何從耳垂、肩峰、腋中線、大轉子、髕骨及外踝等標誌點進行站姿的評估,評估是否存在常見的姿勢問題,例如烏龜脖、骨盆前後傾或駝背等等的症狀。站姿評估結合了前面課程中所學的知識,透過整體的身體檢查來辨識出更大範圍的姿勢異常。學生在此環節中能夠運用前面所學習到的身體評估,來對出現的姿勢問題進行更加精確的分析和評估。
各部位的講解完成後,老師讓同學們互相評估彼此的站姿,透過貼紙和粉筆的輔助定位,學生能夠具體標示出關鍵部位的對位,幫助自己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身體姿勢。通過這些詳細的示範與解釋,同學們對於課程中的姿勢評估與檢測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掌握,為將來的應用與實踐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題目 | 勾選次數 | 平均分數 | ||||
5 | 4 | 3 | 2 | 1 | ||
1.講師專業度 | 10 | 1 | 0 | 0 | 0 | 4.91 |
2.整體滿意度 | 10 | 1 | 0 | 0 | 0 | 4.91 |
註:5=非常滿意、4=滿意、3=尚可、2=不滿意、1=非常不滿意。 粉專貼文網址:https://reurl.cc/V0mZ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