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疾病預防」為本計畫課程,課程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慢性病發生原因及致病機轉,來協助社區老人安排運動計畫,本次業師授課教導學生們如何有效透過科學化訓練刺激肌肉肥大預防肌少症,以降低銀髮族疾病風險。
肌肥大是透過增加肌肉纖維大小來提升肌肉質量,對健康及運動表現極為重要。上班族、老年人、亞健康族群和運動員都可透過肌肥大訓練來改善體能與生活品質,尤其對老年人可有效預防肌少症並改善認知功能。
肌肥大的主要機制包含機械張力、代謝壓力與肌肉損傷。當肌肉承受運動力量時,會激活mTOR路徑,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肌肉中的機械感受器則能感應張力,進而增厚或延長肌纖維。向心動作可增加肌纖維厚度,而離心動作則促進纖維延長。此外,代謝壓力刺激激素分泌,增加生長激素(GH)並抑制肌肉生長抑制素(MSTN),有助於肌肉增長。
訓練設計應考量頻率、強度、次數、組數與休息時間。為促進肌肥大,建議強度設在6-12RM範圍,即每組進行6到12次的次數。高強度與中等重量皆能達到效果,但大重量風險較高,應依個人狀況調整。訓練量及組數亦會影響成效,每週進行10到30組訓練較為理想,並可隨進展逐步增量以提升肌力。為安全起見,建議每次增加負荷量5-10%。
研究顯示,一周訓練3次或6次對肌肥大的效果無顯著差異,頻率可依個人時間安排,但需避免過度訓練,建議每1至2個月進行訓練調整。每組的反覆次數與休息時間亦會影響訓練效果,重訓建議休息稍長時間以利恢復。
肌肉損傷在肌肥大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離心運動會引發微小的肌肉損傷,修復過程中衛星細胞的激活能增厚肌纖維。隨著訓練次數增多,肌肉的耐受性提升,重複訓練效應(RBE)減少了損傷與疼痛。
此外,肌肥大也受基因影響,例如MSTN基因會抑制肌肉生長,某些人因基因突變在訓練後肌肉增長較快。生活因素如飲食、睡眠及壓力管理也影響成效,而冷療則會抑制肌肉生長,建議在肌肥大訓練後避免使用。
透過陳俊儒老師的專業指導,讓大家了解科學基礎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關聯,並掌握如何通過科學化的訓練方法來促進健康與增強體能。相信同學們在課程結束後,能夠具備應用知識的能力,並進一步提升肌肉鍛鍊的效果。 本活動共有38位學生填答回饋問卷,平均分數為4.59分,各題勾選次數、平均分數如下表:
題目 | 勾選次數 | 平均分數 | ||||
5 | 4 | 3 | 2 | 1 | ||
1.講師專業度 | 27 | 9 | 2 | 0 | 0 | 4.65 |
2.整體滿意度 | 24 | 10 | 4 | 0 | 0 | 4.52 |
註:5=非常滿意、4=滿意、3=尚可、2=不滿意、1=非常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