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因參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東區跨校教師社群–在地永續農業融入教學實踐研究之教師培力社群」,本次活動邀請東區社群2位教師夥伴–臺北市立大學蘇慧君老師及佛光大學張煜麟老師,將本計畫「炭化稻殼應用與推廣」向下扎根,與縣內國小科學營合作辦理「炭治郎的淨零小學堂」,讓此計畫擴散至社群教師夥伴,除了讓他們共同參與工作坊了解炭化稻殼推動方式,亦從中彼此教學相長,希望能汲取社群教師寶貴的建議與交流。
羅東國小科學營學生組成為宜蘭縣內國小4-6年級生,其中以6年級稍多(33%),4和5年級各佔29%,其餘則為3年級。首先由行健合作社洪尚叡經理操作「炭化稻殼燒製流程」,讓國小學生與社群老師一同體驗如何由「金黃色稻殼」經過高溫炭化桶後燒製為「黑色炭化稻殼」,並說明炭化稻殼的原理。接著,淑蕙老師以影片帶入地球暖化現象,引導說明減碳的重要性,最後引入炭化稻殼與農業淨零的概念。最後,由秋蓮老師應用炭化稻殼,製作出「炭化稻殼生態缸」成品,讓現場學生與社群夥伴透過DIY實作,對炭化稻殼有更深刻的印象。整體而言,學生平均活動滿意度為4.5分,3項課程活動中以最後「炭化稻殼生態缸DIY實作」滿意度最高,為4.8分,學生表示「可以自己動手做生態缸,很有趣又很好玩;在生態缸放入小森林,加上可愛的水豚君擺飾,很可愛!」,顯示國小學生在此類推廣活動中,對手作課程印象最為深刻。詳細工作坊流程如下表所示。
時間 | 內容說明 | 講者 |
08:30-09:30 | 炭化稻殼燒製流程說明 | 洪尚叡經理 |
09:30-09:40 | 下課休息 | |
09:40-10:40 | 農業淨零小學堂-減碳概念與農業生物炭介紹 | 官淑蕙老師 |
10:40-11:00 | 下課休息(觀看炭化稻殼燒製結果) | |
11:00-12:00 | 炭化稻殼生態缸DIY實作 | 黃秋蓮老師 |
12:00-13:30 | 社群教師聚餐討論與交流 | 全體社群成員 |
社群成員慧君老師兼任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及職涯發展中心」教師,對於小學自然科領域教師教學策略與評估有豐厚的實務評析經驗;此外,社群另一成員煜麟老師以傳播系的角度,協助幫忙紀錄工作坊活動照片與錄影,並針對日後「製作教案短影音」提供相關的想法。因此在上午工作坊結束後,社群夥伴們一起聚餐並交流討論,希望借重慧君老師與煜麟老師的專長,給予日後推廣「炭治郎的淨零小學堂」活動建議。以下為重點摘錄:
- 工作坊3位講師都有準備「問答活動」,學生或小組答對時會適當給予獎勵,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動機與專注立,同時對學習亦有「正增強效果」,值得鼓勵。
- 設計的實作活動較多,且有不少手作的體驗,加上科學營學生年級較廣(3-6年級),對於年紀較小學生可能會比較難跟上,建議若3小時的工作坊,可考量學生能力,安排「1項」主要實作活動即可。或是將本次工作坊流程「規劃分為2次活動」,例如安排上午為「炭化稻殼燒製體驗和農業淨零小學堂」3小時課程,下午為「炭化稻殼生態缸DIY實作」2小時課程,這樣時間上會比較有餘裕,也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和吸收上相對確實。
- 若要把「農業淨零」概念向下扎根推廣至國小,除了跟小學營隊合作辦理工作方外,亦可考慮與「宜蘭縣國小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聯繫,設計「炭化稻殼體驗工作坊(教師版)」讓國小自然科老師參與,讓老師們可將農業淨零與炭化稻殼概念融入課程活動中,有助於將此計畫更全面地推廣至國小師生。
- 煜麟老師建議日後有需要製作「農業淨零/炭化稻殼推廣影片」,可利用VideoScribe軟體編輯,此軟體適合將比較艱澀難懂的概念,利用可愛的圖案和簡易動畫製作成簡短影片,可在國小推廣或辦理工作坊時播放,讓小學生先有基本概念,非常實用!
- 社群夥伴藉由這次參與工作坊,彼此腦力激盪,在教學設計和流程規劃給予寶貴的想法,讓炭化稻殼推廣從大學端向下紮根至小學,在地永續農業能被報導傳播,而4位社群夥伴們搭配各自專業領域及課程,開發特色教材與教案,並與在地農村社區有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