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與生態社區」為本計畫課程,在面對當前全球環境的異變與資源有限的議題,環境永續及正面積極的環境倫理價值觀與態度格外重要,本次工作坊透過議題做討論、互動、及對森林素材的認識,呼應SDG11「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及SDGS15「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建立同學對環境永續之正確觀念與態度。
此次工作坊邀請環境藝術創作者李翊楷分享如何應用森林資源於藝術創作,森林不僅是生態系統的寶庫,也是我們創造靈感的源泉,透過過程學習如何觀察和理解動植物之間的共存與互動,從而延伸至人類社會中,體會彼此間的合作與和諧。
工作坊首先帶領同學探索周邊的小動植物,聚焦於生活周遭的動、植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生態角色。這不僅有助於增進我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還能讓我們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動、植物之間的聯繫,從而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共存共榮的理念,再經由手作的方式完成獨特的作品,將教育、啟發和實踐,促進了永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來啟發創意並發現自然的奧秘。
隨著課程引導學生進入,利用自然界中的落葉、果實和種子,拼湊出可愛的小動物。這不僅是一個有趣的手作活動,也是一個讓學生發揮創意、表達對自然的敬意的機會。透過手作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自然界的美好。
手作後大家相互欣賞及討論,這堂課不僅讓同學們學會了如何欣賞和利用森林資源,更重要的是理解到物種之間的和諧關係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依賴。期望同學們都能在這次課程中獲得靈感,並將這份珍貴的體會延伸到未來的生活中。
這堂課程的講師設計了一場讓學生與動、植物互動的體驗活動,藉此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森林生態與野生動物的知識。課堂上,學生們與不同種類的動物接觸,這種接觸打破了他們對動物的許多既有刻板印象。講師特別強調,不同動物的行為特質往往與我們的直覺相反。例如,那些看似溫馴的動物可能是最具攻擊性或防衛心的,而一些看似兇猛的動物,其實在特定情況下也只是因為害怕或不安才會表現出攻擊行為。這樣的解說讓學生對動物的行為有了全新的視角,並學會尊重動物的生活方式與生存本能。講師的解說不斷提醒大家,不要只從外表來判斷動物,甚至提醒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更深層地理解身邊的生命與環境。 這堂課程的另一項重要活動是講師透過自然素材進行創意工藝的手作活動。講師帶領大家收集森林裡的枯枝、落葉等自然素材,並展示如何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轉化為美麗的藝術品,這種創意再利用的過程傳達出永續利用的理念。手作的過程設計簡單,讓每個學生都能輕鬆上手,不論手工經驗多寡,學生們都能理解並享受其中的樂趣。透過講師的引導,學生們開始意識到這些森林元素背後的意涵,並投入地將各自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創造出具有個人風格的作品。 過程中,講師鼓勵學生們發揮創意,從而每個人都在同樣的材料下創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作品。這種自由度不僅激發了大家的藝術靈感,也讓每個學生在創作中找到了自己與自然的連結。這堂課讓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視角看待自然資源,明白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皆有其價值,不應輕易忽視或浪費。透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提升了對森林生態的知識,還培養出對自然環境的關懷與敬重之心,並且理解到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係。這堂課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帶給學生在觀念上的成長與反思。
- 利用樹葉和果實製作作品,不僅是一種創意表達的形式,也是親近自然、探索環境的一種方式。樹葉和果實的顏色、形狀和質感豐富多樣,可以創造出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 這份創作過程讓我對自然的欣賞和理解都加深了,也激發了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樹葉和果實,是隨手可得的素材。每一片樹葉、每一顆果實都是獨一無二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這些色彩的變化使得作品更加豐富和生動。
- 由於自然素材的脆弱性,我在操作時必須格外小心,避免將它們損壞。這過程讓我學會了耐心,因為樹葉和果實不像畫筆那樣可以隨意塗抹或修改。我常常需要反覆調整它們的位置和角度,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這讓我理解到創作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任何美麗的作品背後都充滿了細膩的心思和努力。使
- 用樹葉和果實作為創作素材,讓我更加了解資源的有限性,這不僅是對環境的尊重,也讓我更加珍惜自然的贈與。隨著這些素材隨時間枯萎、變色,我也學會了「自然變化」這件事,並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力量。完成作品後,我不僅對自己用樹葉和果實所創造的藝術感到滿意,還感受到大自然帶來的藝術氣息,這次的創作經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藝術不僅是美的呈現,更是一種與自然連結的方式。樹葉和果實的短暫與美麗提醒我,生命中每個瞬間的珍貴,這也讓我更加意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本活動共有25位學生填答,平均分數為4.88分,各題勾選次數、平均分數如下表:
註:5=非常滿意、4=滿意、3=尚可、2=不滿意、1=非常不滿意。
題目 | 勾選次數 | 平均 分數 | ||||
5 | 4 | 3 | 2 | 1 | ||
1.講師專業度 | 22 | 3 | 0 | 0 | 0 | 4.88 |
2.整體滿意度 | 22 | 3 | 0 | 0 | 0 | 4.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