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具備跨領域的視野,讓學生瞭解與綠建築、永續規劃以及生態社區有關的知識、態度和技能,並深入理解永續環境的理念。課程的學習方式以服務學習為基礎,強調學習與實際服務的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與應用所學知識。透過永續環境的探討與永續景觀思維的引導,幫助學生逐步進入綠建築與生態社區的領域,探索永續城鄉改造,推動符合SDG目標11是「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與SDG目標15「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的整體營造。
課程初期,透過綠建築九大指標的介紹與探討,結合影片欣賞與案例解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討論綠建築的設計理念,以及其如何融入自然環境與社區生活之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到綠建築與周遭生態協調共存的重要性,還能在討論中探索課題與實踐方式。同時,課程強調綠建築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聯性,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透過設計實現永續城鄉發展、促進健康福祉、保育陸域生態等。學生也將進一步認識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的關鍵性,並將這些理念融入實作規劃的場域,從而深刻理解永續與生態社區環境的重要性。
首先課程安排學生實地走訪與調查,針對綠建築生態進行調查,分析其綠建築指標表現,並融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觀點,進行案例學習與討論,透過與地方業者的互動交流,激發實際應用的可能性。學生將依據調查結果提出短中期改善建議,完成初步規劃與估價,以實現兼具綠建築與永續生態社區的成果,進一步建立對永續與生態的正確認識與態度,並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未來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此次參與合作的業者包括採全有機農法的「綠田農莊」、逐步轉型創新中的「銀山果園」、以田園風光與農事體驗聞名的「大進休閒農業區」、專注多元有機農產品探索的「富貴田莊」、自家種植有機藥用植物的「一佳村餐館」,以及位於宜蘭科學園區旁的「宜蘭大學城南校區」,透過與這些合作單位的討論,學生針對園區規劃與計畫改善的空間進行討論交流,以綠建築指標為核心,結合生態與永續性視角提出相關提案。綠建築理念強調在設計與施工中,融入節能、節水、污染減量及使用環保材料等元素,同時注重提升健康生活環境與品質。以下將以四組案例進行說明:
1、綠田農莊,學生聚焦於資源循環利用與美觀改善,提出了「雨水撲滿」與「堆肥管理」兩大方案,以結合綠建築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針對堆肥區管理,學生建議以圍籬或低矮綠植隱藏堆肥區,保持通風同時提供自然屏障。此外,運用生物動力生態循環箱,將廚餘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土壤養分,實現農場廢棄物的高效再利用。而針對水資源循環,提案設計了「雨水撲滿」系統,利用屋頂收集雨水,經過濾後儲存於貯水槽,用於作物澆灌與清潔設施,減少水資源浪費並提升使用效率。這些設計不僅改善了農場環境的美觀與功能性,還有效落實了綠建築指標中的生物多樣性、污水垃圾改善與基地水土保持等目標。同時,也對應了SDGs中的負責任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以及陸域生命保育等核心理念。透過這提案學生將綠建築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這些經驗不僅拓展了學生對資源管理與生態設計的視野,更能深刻理解環境永續的價值,激勵未來在綠建築與環境保護領域持續探索與實踐。
2、銀山果園,在調查過程中,學生發現果園雖有自然優勢,但基礎設施仍需改進。例如,雞舍外圍使用鐵皮可能加劇溫室效應,田園棚架與規劃也與永續目標不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短中長期改善計畫,包括建立魚菜共生系統、改建雞舍、以及庭園綠美化。同樣運用綠建築九大指標進行分析,提出多項具體措施。魚菜共生系統提升生態多樣性,水循環系統高效利用水資源;植生牆增加綠化覆蓋率並改善生態環境;透水磚則強化地面滲透能力,減少雨水流失。材料上,建議使用竹子與原木,降低碳排放,並促進生態復育。此外,利用農業廢料如米糠作為雞舍墊料,結合動物排泄物堆肥,實現養分循環與廢棄物資源化。這些改進對應多項SDGs目標,如負責任消費(SDG12)、氣候行動(SDG13)及清潔用水(SDG6)。例如,雨水收集系統提高資源效率,植生牆與透水磚緩解熱島效應,魚菜共生系統減少農地過度開墾需求。學生在提案中通過實踐,體會到綠建築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一種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方式。這些經驗將激勵在未來繼續推動環境永續,結合設計與生活實踐實現更多可能性。
3、位於宜蘭三星鄉的富貴田莊,採用有機方式栽種作物,栽培著品質優異的上將梨、咖啡及各類蔬果。園區內的多樣作物吸引了眾多昆蟲和鳥類,形成一片生物多樣的自然樂土。然而,園區受颱風影響,部分設施尚未修復,整體環境顯得雜亂無章,極需整理和規劃。富貴田莊的優點包括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作物種類、有機農業和自然田園景觀,但也存在環境雜亂、入口不明顯、缺乏整體規劃等問題。園區的目標是打造一座食物森林,實現四季自給自足的自然景觀。因此,學生提出以自然式植栽設計為主題,強調景觀的疏落感和多樣性,並避免使用過多的人造元素和人工管理。自然式植栽設計需要考量各種植物特性,選擇適合的品種,並進行規劃設計。這樣不僅能保證整體景觀的和諧,還能減少未來維護的困難。此外,園區內的高低不平處需要進行修整,避免遊客步行不便。可以利用建築廢料或回收材料(如廢磚和碎石)來填補地面,並使用植草磚來防止土壤流失。富貴田莊與雀巢咖啡合作,利用回收的咖啡渣進行堆肥處理。然而,現有的堆肥方式使得園區顯得凌亂,且有異味。因此提案建議在大空間處設置堆肥箱,這樣可以提高空氣流通,減少異味,並方便管理。這組提案計畫以綠色美學作為主題,希望能將富貴田莊打造成一個具有美麗景觀的食物森林,實現自然和美學的融合,並提升園區的永續發展潛力。
4、一佳村餐飲位於宜蘭中山休閒農業區,為田媽媽餐飲,提供著重五行五色的養生飲食。除了餐飲業,園區並種植保健作物與草藥,強調友善種植,園區有高達200種青草植物及韌性植物,例如赤道櫻草、魚腥草等,符合綠建築的生物多樣性指標。同時在綠化量上也種植喬木,例如銀合歡、龍眼、礫樹、桂花,一佳村綠地分布均勻且連貫,基地透水性良好,水質乾淨,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綠意空間。經過詳盡的調查與評估,建議一佳村可進一步優化水資源利用,增設節水系統、自動澆水系統、廢水收集槽與處理系統,以及廚餘收集與處理區。這些措施將有效提升水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並促進園區的永續發展,讓環境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成為日常經營的一部分。針對園區灌溉系統進行提案,學生考慮了不同類型的節水灌溉系統,並分析其優缺點,從中選擇最適合提升園區灌溉效率的方案,建議園區可採噴水帶灌溉,可覆蓋較大面積,適合大範圍植物灌溉,節水效果好,提升灌溉效率,安裝與維護相對簡便且成本較低,擬定系統架構圖,基於園區面積和系統需求的初步計算經費。透過此灌溉系統的實施,園區將能夠大幅提升灌溉效率,並在節水的同時保障植物的生長需求,有助於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及生物多樣性維護。
5、大進休閒農業區,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後,發現生態步道入口缺乏安全措施,且緊鄰山溝,道路不平、倒木阻擋,另有一座荒廢水塔具備從山上集水功能但未善加利用。步道優勢在於排水良好且樹種多樣,但缺乏定期維護與安全性管理,同時荒廢的空間待整理,可考慮種植原生灌木以提升步道品質。雨水回收系統方面,儘管具備省水省錢的優勢,但濾網清理不便,設備普及率低。針對這些現場調查發現之問題,學生以綠建築九大指標為依據,進行課題分析、案例學習,經過討論後提出以下計畫:生態步道部分,建議雇用當地失業居民協助環境整理、種植植物,並聘請居民作為導覽人員,提升步道維護與生態復育;雨水回收系統方面,則建議清洗水塔、安裝濾網,並增設洗手台與自動澆灌系統以實現資源再利用。透過學習過程,學生了解綠建築實施中的挑戰與可能性,也藉由將永續與綠建築理念應用於實務,實現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與生態復育的目標,並推動SDGs中有關終結貧窮、淨水衛生、永續城鄉與陸域生態保育的相關目標。
6、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占地22公頃,涵蓋機電館、生機與無人機產業研發館、無人機培訓中心等多項建築與設施。經調查與評估發現,由於校園為新設區域,目前尚未全面開放使用,加之管理人員編制不足,因此未來可望逐步提升校園綠化與設施完善度,以營造更優質的學習與研究環境。此外,校區可考慮增設雨水收集與再利用系統,以促進環境永續發展並有效降低水資源成本。廢雨水再利用計畫旨在透過循環使用雨水資源,滿足校園內的灌溉與清潔需求,並進一步改善校園美觀與舒適度。參考日本CO-OP Kyosai Plaza的成功案例,本計畫設計方案包括於校園重要建築增設雨鏈,將雨水引流至地下儲水池或地面收集裝置,透過初步過濾樹葉與雜質,再使用沙濾或簡易濾網進一步提升水質,最終將收集的雨水用於校園綠化灌溉與清潔用途,同時雨鏈與綠化設計亦能有效降低建築內部溫度。此提案呼應SDG 6(確保可持續的水與衛生管理),透過有效管理水資源,預期能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實現校園環保與節能的目標。
綜合上述,本次課程引導學生探索綠建築與生態社區核心理念,並將這些理念應用於具體的實際案例中。在課程中,學生學習到了綠建築的九大指標,還從不同的設計提案中實踐了如何實現生態復育、資源循環和永續發展的目標。透過對大進休閒農業區的生態步道改造、綠田農莊雨水回收系統設計、銀山果園魚菜共生、富貴田莊自然式植栽設計、一佳村灌溉系統建置及城南校區水資源利用等場域改善提案,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在設計中融入生物多樣性的考量。這些設計提案不僅改善了農場的基礎設施,也創造了能夠支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顯示出綠建築和生態設計對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課程透過實地調查和現場分析,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並理解綠建築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機會。最終,這次課程不僅讓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還讓他們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推動環境永續發展有了更深刻的體悟。每一個設計提案的背後,都反映出對美學、資源有效利用和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並且對未來實踐中如何建設一個更為永續、和諧的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方向。希望學生能將這些寶貴的學習經驗轉化為實際行動,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建設美好未來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