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與生態社區」為本計畫課程,重點在培養學生具備綠建築、永續規劃及生態社區的跨領域知識與技能,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SDG目標11)。
此次課程參訪活動於113年11月18日舉行,地點為宜蘭冬山河生態綠舟,活動邀請參與規劃設計到完工的「象設計集團」解說冬山河整體發展計畫與生態綠舟,從環境認識及地域性發展思考,帶領學生了解綠建築與永續生態環境的核心概念。參訪活動流程如下表:
行程表 | ||
時間 | 地點 | 參訪導覽解說內容 |
13:10~13:30 | 校門口 | 集合 |
13:30~14:00 | 宜大→冬山河生態綠舟 | 車程 |
14:00~14:30 | 冬山河生態綠舟-入口服務區」 | 整體計畫解說 |
14:30~15:00 | 冬山河生態綠舟-自然解說中心區 | 各項綠建築設計解說 |
15:00~15:30 | 冬山河生態綠舟-希望之丘區 | 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解說 |
15:30~16:00 | 冬山河生態綠舟-怡蘭聚落區 | 噶瑪蘭部落生活環境與里山環境設計解說 |
16:00~16:30 | 冬山河生態綠舟 | 自由參訪及QA時間 |
16:30~17:00 | 冬山河生態綠舟→宜大 | 車程 |
本次導覽從「地域性」的概念談起,帶入綠建築的設計理念,綠建築設計因應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徵與文化特色而有所不同,這正是地域性的重要性,舉例如熱帶地區的建築設計強調通風與遮陽,而寒冷地區則聚焦於保溫性能,同時,建材的選擇應考量當地的可得性與環境適當性,例如使用本地材料以減少運輸碳足跡,透過結合地域性的設計,綠建築不僅提升了建築效能與舒適性,也彰顯了地方文化與自然特色。解說進一步介紹了冬山河生態綠舟的設計與興建過程,本區域作為「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的上游據點,融合了環境教育、生態保育與綠色旅遊的核心理念。冬山河生態綠舟最初為農田,周圍由三條河流(冬山河主流、大員排水及安平坑排水)環繞,原地貌少有樹木,基地因鐵路及河流貫穿被分為四塊,為了克服地形限制,整體規劃結合地形創造與生態修復,利用挖掘園內人工河道產生的泥土打造一座50公尺寬、覆土1公尺厚的綠色陸橋,創造出低海拔森林的景觀,並恢復水道自然的山谷景觀,經過多年的植生,這裡已蔚然成林,成為涵養水源與觀察生態的場所。園區在建設與營運過程中,積極朝向生態永續目標,符合綠建築九大指標,包括基地保水、廢棄物減量、生物多樣性提升與水資源再利用等。同時,多採用透水性鋪面與地域性天然建材,強調低碳排放與資源循環,為實現永續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第一區導覽的「入口服務區」涵蓋了停車場與入口廣場,首先為大家介紹這裡的設計理念,入口的停車場採用了人車分道的規劃,停車格使用透水性鋪面,並以綠帶作為地表排水的第一道防線,大幅提升基地的保水功能,接下來設計團隊帶領大家,希望將透過五感的探索,深刻體驗這裡的自然魅力,與自然達成最真實的連結。設計團隊說明設計過程中利用在地資源與可持續建材,並將這種精神融入環境教育課程中。接著介紹自然解說中心前方的人工水道,這條水道不僅是園區內船隻航行的主要路線,其開挖出的土方更被堆疊起來,成為後方的「希望之丘」,這樣的設計巧妙地將空間與景觀營造結合,充分展現自然與人工搭配的和諧。在本區遠眺對岸的環境教育中心,說明其設計靈感源自噶瑪蘭部落的生活環境,噶瑪蘭族是曾在蘭陽平原以水為生的原住民,設計透過重現與水共存的生活場景,將後山與冬山河碼頭之間的空間有機串連,自然解說中心不僅橫跨鐵軌,還以階梯式平台設計引導人們的活動向水邊延伸,營造出互動與交流的開放空間,為環境教育活動提供靈活自由的空間。植栽方面,說明以冬山河流域的自然生態為主,仿植亞熱帶雨林的植被設計,從河流水生植物延伸的生態系統,既符合環境教育的使用需求,也強調了生物多樣性的維護。除了重點區選用大幹徑喬木作為地標性物種外,其餘植物則以苗木種植,從生態觀念出發,重視植栽的自然成長與環境適應性,進一步深化景觀與生態的共生關係。 第二區導覽區域為「自然解說中心」,除了介紹環境空間特色外,呼應課程導覽團隊將重點放在綠建築的相關設計理念,本區展示了多項與綠建築相關的設計,包括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的鋼構建築設計、建築自然通風與採光系統、綠屋頂設計,以及中水利用系統,同時結合材料的五感學習環境,讓大家深入了解綠建築的實踐成果。鋼構建築的設計,讓大家了解在台灣,目前大部分建築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砂石長期過度開採導致資源枯竭,進一步破壞生態系統並引發自然災害。而RC建築在生產、施工及拆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廢熱、粉塵與廢料,對環境造成溫度升高、空氣污染及廢棄物處理困難等負面影響。相比之下,本區的建築採用鋼骨作為主結構,搭配可再生綠建材,作為外牆、內牆與屋頂材料,大幅減少粉塵與污染,同時實現節能減碳,並促進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而本區建築的自然通風與採光設計展現了開放性與節能性,室內下端設有百葉窗,屋頂以漂浮平台概念設計開口,增強內部通風與採光效果,視聽中心則特別設計了四向可獨立控制的內外開關,未來可根據展示或教學需求靈活調整採光與通風,同時實現節能目標。而大家最好奇的綠屋頂設計,則結合自然演替的理念,營造出平衡的生態系統,整體設計利用冬山河水經初步過濾後,水流至植生屋頂,再經物理分層過濾、礫石池、水生植物池與筏基儲存系統,完成循環利用,不僅提升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還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而後方土丘的草溝、透水管,則是將雨水經過收集後,同樣匯入筏基儲存,用於廁所沖洗並與預留自來水系統串聯,進一步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永續發展目標。
再來是第三區「希望之丘」區域,說明這裡雖然雜草叢生,外觀似乎不起眼,甚至有些荒亂,但正是這片草地成為生態綠舟的重要特色之一,希望之丘採取不人工干預、不施肥、不修剪的方式,讓自然以自己的節奏運行,從而培育更多生態植物與昆蟲,落葉則被收集並堆積,成為甲蟲等昆蟲的理想棲息與繁殖地,同時這樣的方式也省去了清潔人員搬運落葉的麻煩,既環保又符合生態需求。區內最引人注目的設施便是形似哈比人樹屋的「大樹公」,這座以樹根為造型的建築物位於園區的最高點,造型特殊且充滿巧思。建築外觀以石塊砌出樟樹皮裂紋的紋理,象徵著園區的守護神,充滿了自然與人文的聯繫。進入樹屋後,沿著旋轉樓梯緩緩而上,每扇窗戶框住的景致如同一幅幅自然畫作,讓人彷彿置身於一間大自然的藝廊,登上制高點的瞭望台後,視野豁然開朗,可遠眺龜山島、蘭陽平原、冬山河全流域,壯麗景色盡收眼底,是了解整體冬山河流域的最佳地點。
最後,隨著導覽帶大家抵達「怡然聚落」,這裡是農村體驗區,本區融入了里山設計的理念,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生態環境的永續性與社區的自給自足,這樣的設計讓人們能夠真正感受到土地與自然的連結。在這區域中,可以看到安排有致的菜園,和高低錯落的水梯田,這些景觀不僅美麗,還展示了與自然共生的農法,在這裡,充分體現了有機生活的精神與環保意識。該區域位於公園的最深處,由工坊、露天舞台、調理小屋和展望亭等設施組成,整體在梯田與田野之間形成了一個溫馨的村落,這裡不僅提供了休憩和放鬆的場所,也讓人們在與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學習如何與土地互動,感受里山文化的獨特魅力,導覽員也說明梯田由當地農民合作管理,每年都會舉辦水稻種植和收穫活動。 透過導覽說明,除了了解地域性綠建築的設計與永續生態環境的設計,團隊特別關注及想表達的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謙虛地向自然學習,從地形、風、水、光,到植栽的選擇,每一個設計都以友善環境為核心,將自然元素帶入我們的生活空間,這些設計不僅為環境教育播下種子,也為我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構築了一個水與綠相融合的生活環境,讓自然的美景和資源隨手可得,並且搭建起人與水之間多元互動的橋樑,當我們真正走進這片土地,當雙腳踏在泥土上,手觸摸樹葉,我們能夠感受到土壤的溫度、大地的恩賜,並被森林的魅力深深吸引,這是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驗,也是我們對未來更加珍惜土地與環境的承諾。這次的整個導覽過程與課程主題相當密切,讓學生得以更實際及深入了解綠建築與生態環境,獲得了更好的啟發。
本活動共有21位學生填答回饋問卷,平均分數為4.5分,各題勾選次數、平均分數如下表:
題目 | 勾選次數 | 平均分數 | ||||
5 | 4 | 3 | 2 | 1 | ||
1.導覽專業度 | 11 | 9 | 1 | 0 | 0 | 4.5 |
2.整體滿意度 | 12 | 7 | 2 | 0 | 0 | 4.5 |
3.增進永續環境認知 | 12 | 8 | 1 | 0 | 0 | 4.5 |
註:5=非常滿意、4=滿意、3=尚可、2=不滿意、1=非常不滿意。
導覽專業度方面,11人評為5分,占52.4%;9人評為4分,占42.9%;1人評為3分,占4.8%;無人評為2分或1分。整體滿意度方面,12人評為5分,占57.1%;7人評為4分,占33.3%;2人評為3分,占9.5%;無人評為2分或1分。在增進永續環境認知的評估中,12人評為5分,占57.1%;8人評為4分,占38.1%;1人評為3分,占4.8%;同樣無人評為2分或1分。
透過此次參訪冬山河生態綠舟,讓我們深入體驗了自然生態與綠建築相呼應的表現,即使天氣飄著小雨,園區的美景仍讓人心曠神怡。專業的設計團隊導覽豐富了我們的知識,讓我們深入了解綠建築的設計理念與應用。例如,使用自然材料、自然光與通風的巧妙配置,充分展現了建築在美觀與永續之間的平衡。
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結合當地文化的噶瑪蘭族建築模擬部落,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與自然材料,展現出人文與自然的環境體驗。
整個參訪過程也強調了綠建築如何根據地域性進行調整,以適應當地氣候與環境特徵,從而實現最佳的環境效益,我們看到透水鋪面、綠屋頂與水資源利用等設計,不僅減少了能源消耗,也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了解到永續建築的核心價值。 這次活動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生態保育與綠建築的認識,更讓我們體會到綠建築作為日常生活實踐的重要性,在欣賞冬山河生態綠洲的自然與文化之美的同時,我們也被激發了對未來更多永續行動,是一場充滿啟發與深思的學習之旅。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3-61-1024x768.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2-67-1024x768.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1-67-1024x768.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6-24.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5-24.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4-57.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9-7.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8-8-1024x768.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7-12-1024x768.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12-27-1024x768.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11-27-1024x768.jpg)
![](https://usr.niu.edu.tw/wp-content/uploads/10-10-768x1024.jpg)